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為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產業融合,助力本土文創產業發展,今年來,各地通過“非遺+研學”“非遺+文旅”等方式,促進傳統文化與文旅產業的結合,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共舞,讓非遺真正實現“破圈”,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非遺+研學”助力文化傳承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銀匠村,當地豐富的非遺研學課程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睞。在一家鳥籠編織體驗館,來自廣西的研學生在手藝人的指導下,零距離體驗非遺傳承的工匠魅力。
“在這里學習非遺的制作技藝,可以親身感受到不一樣的少數民族風情與文化。做好的鳥籠還可以帶回家當裝飾品,很有紀念意義。”游客岑曉熳說。
卡拉村鳥籠制作體驗負責人王玉和介紹道,“我們現在主要是接待各地的研學游團體,暑假和寒假都是旺季,特別是到了寒假,冬季旅游迎來高峰,我們的收益也會越來越好。”
當非遺技藝遇上青春力量,千年古村煥發新生機!日前,60余名來自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中外大學生走進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九板橋村,開展了一場融合宋韻文化、非遺體驗與青春活力的研學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全新動能。
“通過舉辦研學活動、建立實踐基地,既為當地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更以‘非遺+研學+旅游’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人才和創意支持。”紹興市文化特派員徐曉陽說。
據悉,活動中來自美國、俄羅斯、泰國、意大利等國的留學生與本地村民攜手,共同體驗跳魚燈、舞魚燈。靈動的魚燈在古村巷道中翻飛,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感染了每一位參與者。隨后,中外學生身著古裝漫步“百工非遺古道”,投壺博弈、執筆畫扇,深度體驗宋代文人雅趣,九板橋村的文化脈搏在年輕人的歡聲笑語中愈發鮮活。
“非遺+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阿木詩依哆,汁哆仨呢依,木吉依吶吉谷嘎,汁咪依啦哎來吉……”清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南山傈僳族鄉沙木溝村,霧氣尚未散盡,這個隱匿于松林間的民族文化體驗村寨已傳來悠揚的葫蘆笙聲和歌聲。
“這邊的空氣讓人感覺很舒服,給人一種像進去了天然氧吧一樣的感覺,傈僳族的鄉親們也特別熱情,到這里就像到家了一樣,今天親身體驗了他們的民俗風情,感受確實不一樣!”說起這次旅游體驗,游客邱大爺連連夸贊。
除了民族演藝,傈僳人家還精心打造傈僳族民族服飾旅拍、火草織布學習、簸箕宴品嘗等民族體驗場景,多維度展示傈僳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讓游客深度體驗到傳承千年的非遺魅力。
在安徽省合肥市,近日,肥西縣柿樹崗鄉“‘鄉’遇肥西·團享‘蒿’物”主題活動圓滿落幕。這場以非遺蒿子粑粑為核心、融合助農團購的盛會,不僅展現了肥西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更與派河國家級幸福河湖項目的生態治理成果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文化活”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活動現場,游客們爭相打卡拍照,體驗舌尖非遺。除此之外,肥西特產展銷市集匯聚的土雞蛋、手工鍋巴、咸掛面等本土美味,也讓人流連忘返。
據悉,在“書記三人行”“小小村干”及“肥西月月農”等肥西縣知名助農達人的幫助下,此次活動借助直播的形式呈現出來,網民們不僅沉浸式打卡非遺美食,還購入了一批特色肥西好物,共同參與了這場鄉村振興的春日盛宴。
以非遺為舟、以鄉情為帆,各地依托當地特色“非遺+”的多元化發展路徑,不僅讓非遺“活起來”,更使其成為文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繪就出更加絢麗的鄉村發展新圖景。(張迎迎)